[David創業日記] 如果先前知道創業是那麼困難,這十年來我不會去創業兩次!
這十年多來,我創業過兩次,後果都是很慘烈收場。如果當初我知道這個選擇背後要付出的是這樣大的代價,以及每天面對的挑戰是那麼難的課題,我真的不會選擇這條路。至少不會在充滿了傻勁和沒有正確的觀念準備下,就冒然的跳下去。 但是有趣的矛盾點也在這兩段經驗,讓我有機會進入創業導師和投資管理的領域。因為自己有實際創業失敗的經歷,更能以過來人的角色來協助在創業路上的夥伴,來分享創業可能遇到的盲點及需要能力加強的領域。
至今從百位輔導過的創業者身上,更能強烈地感受到創業者背後要付出的代價真的值得敬佩,不管最後面對到的是99%的失敗率或是1%的成功率。
創業的歷程
我的第一次創業經驗是在2004年,加入了我小舅子和他好友的線上數位學習創業公司(e-learning)。當初團隊從台灣知名創投拿了一百萬美金的投資,但時間不到一年半,錢就燒光了。2007年的我,又再次自我點燃創業的夢。除了熱情及努力,這次以為採取了小本及自我主導的方式,就有機會來避掉第一次失敗的因子。就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的衝擊下,才發覺自己公司提出的服務及收費方式,和市場的期望是脫鉤的,完全不知道如何調整公司的策略及反應當時的現況。沒有因為環境的改變,感到要立即調整產品及行銷的方案。 最後因為無法創造穩定的收入,只好再次認賠並停止了營業。
這兩次的創業結果都算是徹底的失敗的案例,因為都沒有立即設下停損點,更導致自己陷入了負債之路。兩次的情況都是在準備的資金錢燒完前,無法找到一個可延續的獲利模式,導致開銷追不上穩定的收入。最後不認輸,還貼上更多外部的資金,盼望有起死回生的可能。但還是鼓起勇氣,認清現況,乖乖的去上班,把家庭顧好並且慢慢的把債務還清。
創業失敗的因子
如果要用嚴苛的標準來檢視我兩次的創業題目,以我現在是投資人的角度,我自己都不會推薦別人來投資,尤其是第二次創業的公司。最大導致失敗的因子就是切入的時間點,及分不清到底自己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
當時創業背後的目的不清楚,導致只專注自己喜愛,但卻沒有解決一個具有大規模市場的問題。十年前的我,誤以為只要有熱情及努力的毅力,卻忽略了需要在心靈/觀念/能力上做出更多的準備。現在我有了輔導及投資經驗,雖然在這些領域仍有很多需要學習及累積的,但卻有了足夠的手感,來判定當初對市場的了解是嚴重不足的。
如果要更深一層檢視這兩次的失敗經驗,到底自己的盲點在哪裡?現在的我到底會給那個十年前誤以為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我,哪些建議呢?
不要只專注在自己想要做的服務及產品,而是要解決有「急迫感」的題目,並有人「願意付錢」的問題。
創業的目的,是為了要「移除或降低問題背後的痛點」,而不是喜歡上創業的氛圍,並期望藉由自己的成功來證明自認為被埋沒的能力。
「熱情」很重要,但是創業的「切入的時間點」x 「點子背後的市場規模是否持續成長」x 「團隊的急迫感及執行力」x 「產品或服務在最不完美時還有客戶願意付錢」等四個關鍵,才是投資及資源提供者關注的方向。
給創業者的建議
就是因為這五年冷靜下來,仔細的回顧自己及其他機構的案例後,並搭配這三年從全球大量的研究/書/演講中所獲得的觀點,自己才恍然大悟創業不只是需要努力及熱情,更重要的是擁抱更多不直覺創新的思維。很多不尋常及看起來是不可能會發生的案例,最後都會成為成功的關鍵因素。
其中一個最大的盲點是,前幾年誤以為是自己努力不夠、或沒給夥伴像Google公司一樣的工作環境,導致團隊的產出不是市場需要的。近期這三年,大家對創業,尤其是對比較偏向具有國際拓展或破壞式類型,同時專注在行動應用並具有新型態商業模式元素的公司 ,開始有更深一層的研究,尤其是對思維(mindset)及手法(method)的分析。
也在這裡幫大家從幾個知名的論述(theory),常在創投或大師級的演講裡會聽到的建議。希望這些筆記,能降低創業的失敗率並且少走冤枉路。
1.0 正確的創業心態
1.1 到底哪時候適合來創業呢?如果自己判定因為失敗而導致「最壞的狀況」是自己可以承擔的,就大膽的去嘗試。
1.2 要認清自己的創業的類型。是以生意人的角色來創造「最大的獲利」為目的,還是新創者的角色來解決自己感到急迫而且尚未解決的「社會或生活問題」為目的。(#生意人 #新創者)
1.3 千萬不只因為只有熱情,就貿然跳下去。絕對要檢視是否(1)自己對產業的了解 (2) 自己是否有一個超強的技能是要解決這個問題所需要的 (3) 是否自己擁有能加速尋找獲利或商業模式的資源。(#產業知識 #技能 #資源)
2.0 擁抱不符合直覺的新創思維
2.1 創業的第一件事情並不是成立公司,也不是尋找辦公室,更不是打電話給好朋友邀約一起來創業 (#公司設立 #找夥伴)。
2.2 創業的第一件更不是去IKEA尋找自己喜歡的家俱或去買咖啡機,打造一個人人都愛的工作環境 (#辦公室)。
2.3 創業的第一件事情是確保自己要解決的問題具有商業模式。在第一天還沒有公司成立的時刻,就有一群不認識的早期客戶願意下訂單,就算是推出的產品或服務還沒有60分。同時也會有一群不認識但居有互補技能的潛在創業者,願意一起加入這個剛開始的運動。(#驗證 #精實創業)
2.4 生意人和新創者的差異:做生意的目的是賺錢,所以推出有人願意付錢的服務及商品。新創的目的是解決問題,所以要賺錢才能推出更好的服務及產品。 (#生意人 #新創者)
2.5 從0到1 、從 1到100的創業階段所需要類型的人才及團隊是不一樣的。早期需要的是具有探索尋找精神的先鋒部隊。一旦商業模式將快成立,需要的是能加速現金流及優化SOP的團隊。(#團隊)
2.6 熱情在創業階段的重要的,但急迫感及技能卻常被忽略。到底是熱情創造了成功,還是因為有了成功,產生了熱情?(#熱情)
3.0 投資者在30秒內,會關注的重要元素
3.1 是否趨勢切入的時機已到了或結束了呢?是否真的有像一位中國的創業家所說的:「豬在浪頭,都會飛」的現況呢? (#時機)
3.2 是否要解決的問題背後的市場是不限語言及文化,並持續的成長呢? (#市場 #市場規模)
3.3 團隊是否有互補的技能,並具有同樣的使命?是否真的有恆毅力(grit),快速的調整來移除問題背後的痛點呢?(#團隊 #恆毅力 #執行力)
3.4 是否在產品或服務還不夠完美的狀態,就形成了一股運動呢?有一群願意愛你的客戶,願意擁抱你的不完美呢? (#產品 #movement)
現在的我,還在創業嗎?
是的!我還在創業,這是我第三次的嘗試。 但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創業題目會投入在一個看起來當下沒有大錢賺的新創輔導及投資管理業務。很多人也質疑過為何失敗的創業者的我,能來投入在這行業呢?不是應該要先成為成功的創業者,才有「資格」或「能力」來協助更多的創業者嗎?
五年前的我做了一個實驗,在太太的勸導及建議下說,希望我能從有經驗及容易上手的技能出發。沒想到一開始的實驗就選擇來分享自己的失敗經驗及開始舉辦創業活動。 從最精實的方式,拋棄了辦公室門面及養員工的方式起步。最關鍵的就是要驗證到底有沒有人願意付講師費或活動費用,因為解決了某些人的痛點。
創業到底帶給我了什麼?
創業的經歷對我來說,是我人生學習一個很棒的老師,在兩次創業失敗當下所面對的挫折,讓我慢慢領悟到做人的道理。沒想到很多思維的改變,突破了事業上的瓶頸,並且讓自己在家庭上能成為一個更用心的家長及兒子。但唯一的缺點就是,創業失敗的學費超貴的,要付出的代價真的不是能用言語清楚的表達。現在唯一能做的事情,除了感謝這一路來支持我們的夥伴及家人,再來就是把更多的創業好習慣,分享給更多需要的創業者。
(4087)
Commentaires